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汤立斌)《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2025年)》(下称《白皮书》)近日发布。《白皮书》显示,2024年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这一年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本实现全覆盖。
该报告还显示,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流于形式,存在关键风险揭示不足,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对此,《白皮书》从监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三个层面提出多项建议,优化完善上市公司内控规范体系实施。
《白皮书》由深圳市迪博技术有限公司编制,样本选取自5398家按期披露2024年度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
2024年内控报告披露公司占比99.2%
《白皮书》显示,2024年度,535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同期披露年度报告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99.2%,披露比例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5355家上市公司中,有5353家(占比99.96%)严格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及相关法规要求,出具了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根据《白皮书》,自2011年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数量逐年上升,披露比例也是稳中有升,特别是2024年沪深北交易所首次在全板块全面覆盖,成为内部控制报告披露进程中的里程碑转折点,报告总量与覆盖率均实现跨越式增长,以99.2%的披露率创下历史性突破,充分彰显了监管机制改革效能与企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协同共振效应,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合规治理迈入新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首年,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上市公司执行内控规范体系仍存四方面问题
《白皮书》认为,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实施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需看到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流于形式,关键风险揭示不足,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市场难以据此准确评估企业真实治理水平。
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质有效性不足。《白皮书》显示,2024年度,在同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698家公司存在被监管立案调查或处罚情形,占比13.05%。与此同时,仅有1.01%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非整体有效;仅2.36%的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存在重大或重要缺陷;仅2.75%的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二是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监督整改执行乏力。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仍有近一半的内部控制重大、重要缺陷未得到有效整改,部分历史遗留缺陷甚至跨会计年度反复出现。
三是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性与透明度欠缺,如强调事项段使用不规范,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收费偏低、披露不透明等。
四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性仍存短板。《白皮书》显示,2024年有18家上市企业在年报中宣称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却明确认定存在重大缺陷。
三层面建议优化内控规范体系实施
《白皮书》从监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三个层面,提出了若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的优化建议。
具体来看,在监管层面,《白皮书》建议强化信息披露全链条穿透监管,如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智能监测体系,对年报声明已披露但未提交内部控制报告的行为进行智能监测与校验,并实施T+1日预警机制,逾期仍未提交的给予相应的监管措施并列入重点监管名单;推行内控缺陷季度整改台账公示制度,接受投资者质询并限期回应合理问询,对逾期未整改的重大缺陷企业,采取特别监管措施,并限制大股东减持等。
围绕上市公司,《白皮书》建议实施“考核-监督-激励”三位一体治理改革,将内控有效性纳入董事绩效指标;建立重大缺陷整改“双牵批制”,由审计委员会主任与CEO共同制定整改路线图;建立畅通的员工实名举报渠道,对查实的资金占用、财务造假等举报。《白皮书》还建议,上市公司可实施缺陷整改熔断管理,对于逾期未整改的重大缺陷,实施业务权限动态熔断机制。
此外,《白皮书》建议,会计师事务所践行“技术赋能+质量穿透”的审计革新,建立风险分级审计模型,按企业风险特征实施差异化审计;深化内部控制审计缺陷披露;构建智能审计质量管控体系,建立“技术工具+质控机制”双轨制智能审计体系;实施全周期质量监督与追责机制等。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专业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