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茄
濒危非遗
雕刻
跟非遗传承人探索刻刀里的高州魂
展开剩余90%图为缅茄雕刻作品
你见过比翡翠更珍贵的
'木中钻石'
吗?今天,“矢量星”实践团在传承张胜军老师的作坊里,见证了这颗神奇种子的蜕变——
01/
前期工作准备
在“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时,“矢量星”实践团注意到了
高州缅茄文化
,队员一致表现出了对此项目的极大兴趣。暑期,我们来到了发源地高州市探秘缅茄。
图为高州缅茄公园里的缅茄树
起初,我们联系了宝光街道办事处,获悉主要非遗传承人梁毓宜先生因年事已高不便接待访客,且目前高州地区已无精通缅茄雕刻的匠人。
为此,我们转而前往缅茄公园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缅茄树生长状况,并与当地缅茄雕刻专卖店经营者深入交流,以进一步了解缅茄文化。
图为缅茄子
三日后,宝光街道办事处告知我们已联系到梁老先生的一位弟子张胜军师傅,现居高州市内。
02/
会面传承人
7月12日早晨,我们团队穿过隐秘的小巷,在居民自建房改造的工作室中找到缅茄雕刻非遗传承人张师傅。
图为团队前往张师傅工作室的路上
推开门,一股陈年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传承人的工作室不大,却处处透露着十年如一日的对缅茄非遗传承的坚守。
图为张师傅作画工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摆满笔墨纸砚的老方桌——砚台里的墨汁还未干透,旁边摊开的册子上是几幅未完成的草图。
"闲时画两笔,消遣消遣"
,师傅解释道。
图为张师傅演示缅茄雕刻
随后,师傅带领我们来的二楼的缅茄雕刻工作室中,亲身为我们演示了一遍缅茄雕刻的制作过程。
师傅从盒子中取出一枚深褐色的陈年缅茄果,在掌心轻轻摩挲两下,说道:"今天刻条龙给你们看!"
车间里,电磨机发出均匀的嗡鸣,张师傅正握着这柄“刻刀”,将缅茄多余的部分层层磨去。随着木屑如细雪纷飞,缅茄的大致轮廓逐渐清晰。待边角打磨得锃亮后,他换上微型电磨,顺着缅茄核天然的肌理,如同春风拂过水面般细腻雕琢,每一道纹路都倾注着匠心。
“缅茄核质地坚硬,雕刻时必须顺着纤维走向。”张师傅边说边转动缅茄,指尖轻捻间,轮廓愈发精致。末了,他放下电磨,取出一柄精钢小刻刀。刀锋起落间,
“入木三分”
的绝技尽显——只见游龙昂首,龙须飞扬,鳞片在光影下若隐若现,仿佛下一秒便要破壁而出。
图为张师傅现场成品展示
制作完成之后张师傅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得意之作
缅茄十二生肖
。
图为张师傅展示十二生肖缅茄雕刻品
他感慨的说他曾是玉雕出身,后来才接触缅茄雕刻,他兴奋的拿出了许多他曾经的玉雕作品,述说着当年的经历,最后那些玉雕被放回木箱时发出独属于玉器的清脆声音。张师傅锁匣子的声音很轻,却像给某个时代落了锁。
图为张师傅展示以前的玉雕作品
张师傅总在笑,脸角的皱纹却知道——
有些坚守,比缅茄果陈化的时间还长
。
图为团队成员上手尝试缅茄雕刻
03/
刻后采访
老师在工作室一楼接受了我们“矢量星”实践团的采访:
您为什么会从玉雕转到缅茄?
张胜军:“ 在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苦练基本功了,后来梁老找到了我,开始接触传承缅茄雕刻,一下来就是这么多年了。”
图为张师傅接受采访时
关于您对于缅茄雕刻现状的看法
张胜军:“越来越没落了,和以前没法比,年轻人都不想干这个,你没办法将这个当主业,不然迟早饿死。”
您有徒弟了吗?
张胜军:“还没有,很少人会愿意做这些事情。”
图为张师傅接受采访时
您觉得缅茄雕刻能有什么创新点呢?
张胜军:“传统的缅茄雕刻一般雕十二生肖,或狮或虎,但有一些人会雕那个鞋啊,就是我们穿的这种,鞋带都能看得很清楚。”
04/
转场公园
图为师傅与团队前往缅茄公园时
在采访过后,张师傅邀请我们去到了缅茄公园。当我们走进公园,沿路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直冲云霄的缅茄树,而是矗立在缅茄树旁的
缅茄女
的雕像。
图为缅茄女雕像
张师傅情不自禁的给我们讲起了缅茄女的传说,缅茄树因种子坚硬难发芽的特性,被赋予
“含冤树”
的象征意义。相传为明代官员李邦直从缅甸带回种子种植而成,后因家族冤案,其女含恨而终,树结异果,象征忠贞与抗争精神。我们再一次被高州缅茄文化的精神寓意所震憾。
图为张师傅为队员介绍缅茄树
接着,师傅又为我们讲了缅茄树的大致情况,他说“这棵树是受国家保护的,全国仅有的一颗,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师傅很自豪的跟我们说高州缅茄树不仅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是高州缅茄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图为张师傅与团队在缅茄公园前合影
05/
总结
团队收获
图为团队与张师傅讨论
这次探访,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缅茄木的温润质地,更是一门手艺在时光中的孤独坚守。张师傅的刻刀下,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前路艰难,但他依然相信,总会有人愿意停下脚步,聆听古树的低语,接过这份沉淀了四百年的匠心。
未来展望
发布于:北京市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专业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