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亚叱咤风云的一个政权,仅靠三千精兵就在撒马尔罕立下了巨大功勋,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它几乎被遗忘。
西辽的开创者耶律大石来自契丹族,他是辽朝皇族的后代。在躲避金军的追击时,他向西逃到了远方,最后在新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且国家发展得非常繁荣。
翻开历史课本,你会发现关于南宋的记载很多,但西辽的内容却很少,几乎可以用寥寥数语带过。那么问题来了,这段辉煌的历史为什么不受重视呢?
耶律大石翻山越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1125年,辽国消失了。金军接着向南进攻,几乎把辽国的皇室成员都消灭了。但是,有一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路,他叫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后人,当时他在辽国担任“北院枢密使”,这职位就像是军队和政府的最高领导。
这一年,他带着几千名士兵和一些契丹百姓,从中原地区出发,向西前行。他们穿过了沙漠和戈壁,翻越了阿尔泰山。
大约在一千年前的十三世纪初期,耶律大石在西部的一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将国家命名为“辽”。随后,他选择了一座城市作为都城,并自封为皇帝,开始使用“延庆”作为年号。这一时期的历史被称为“西辽”。
他没有在荒地上建国家,而是把西域原有的几个国家和部落,比如喀喇汗王朝的残余力量、葛逻禄部落和回鹘各族群的管理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政治联盟。
西辽的势力范围,包括了中亚地区和天山山脉的南北两侧。它的边界大致是这样的:东边以阿尔泰山为起点,西边延伸到咸海区域;南面与阿富汗接壤,北面则抵达巴尔喀什湖附近。
八个省份中,官职体系模仿了辽朝的制度:设有南北两个枢密院的主管,以及南北两大王的职位。这种制度延续了契丹贵族世代继承的传统,并且还吸纳了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部落首领参与管理。
1134年,西辽军队攻打合剌子儿海城,成功控制了花剌子模和撒马尔罕,并在关键地区部署了兵力。这一举动标志着耶律大石不再只是一个地方豪强,而是成为了真正的区域霸主。他还派出了使者前往大食、花剌子模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联系,掌控了重要的商业通道。
在历史研究中,很多人认为西辽是契丹人统治的合法继承者,它延续了“辽”这个政权的传统。金朝的人则称西辽为“伪辽”。西辽的开创者耶律大石也说过,他们的政权就是“辽”的延续,名字也没有改变。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被追赠为“仁孝皇帝”。那时候,西辽已经在中亚地区稳定统治了十年,被穆斯林历史书称为“戎狄之主”“雄霸之王”。
西辽的建立不是仅靠迁徙就能实现的,还通过在中亚的征战奠定了基础。卡特万之战之后,西辽进入了鼎盛时期。
卡特万大战:三千契丹骑兵震撼中亚
1141年9月9日,卡特万草原上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战斗。那时,花剌子模的苏丹阿特斯兹正与塞尔柱王朝争夺权力。双方约定,在撒马尔罕西北部的卡特万草原上一决高下。
塞尔柱王朝集结了所有力量,组建了一支十万大军的主力部队。而花剌子模这边只有五万人马,于是特意邀请耶律大石前来支援。耶律大石只带了三千名契丹精锐骑兵,还联合了花剌子模的两万士兵。从兵力上看,双方的力量相差很大。
没想到战局突然反转了。耶律大石使用了“假进攻、分散敌人、集中消灭”的计策。他把最厉害的士兵藏在两边,前面的士兵假装逃跑,引塞尔柱的主力追击,随后契丹骑兵从侧面和后面突然袭击。
最后,塞尔柱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首领桑贾尔勉强逃命,王弟战死,王室卫队全部阵亡。
伊斯兰民族首次整体认识到契丹人,他们常被西方称为“哈坦王朝”或“卡塔伊王国”。
在《完史》这本书里记载,某个外族统治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让伊斯兰教国家感到非常震惊。随后,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和费尔干纳等地相继归顺。从那时起,西辽在中亚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并在西域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直接削弱了塞尔柱人在中亚的统治,迫使伊斯兰帝国向东方收缩。西辽在中亚地区开始扮演领导角色,被视作“主宰者”,向南北方的国家颁发“官方认证”和“最高指令”,俨然如同独立国家的统治者。
这份震撼力,要是放到今天拍成电影,肯定能让观众大吃一惊。可遗憾的是,它没能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帝国的衰亡,并不是因为它不够强大。
西辽虽然实力强劲,但为什么被戏称为“教材孤儿”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强大,而是因为它缺少一个合适的“解读框架”。
中国历史通常强调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西辽位于西部边疆,文化上结合了契丹、突厥、伊斯兰和中原的多种特色。虽然政治上它自称是辽朝的延续,但实际上已经和中原地区分开了。
在同一时期的南宋,虽然退守到了江南地区,并且和议之风盛行,但他们依然掌控着中原地区的舆论主导权。赵构称帝后,绍兴和议达成,南宋政权稳固在南方,但历史学家们仍然认为他们是宋朝正统的继承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南宋的地位理所当然,但其实力却相对较弱。西辽虽然国力强盛,但行事却缺乏道德。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官方编撰的历史文献中被记载的频率不同。
关于西辽的信息很少。现在留下的契丹文字碑刻不到一百块,大部分是墓碑文,缺少连续的历史记录作为参考。中亚的穆斯林历史书籍虽然有提到西辽,但通常只是把他们说成是“外来征服者”。
在蒙古西征的后期,西辽政权被窝鲁火思的力量推翻,随后直接成为了蒙古统治的一部分,这件事进一步削弱了西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西辽在文化教育、司法制度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学习汉族的模式,设立了学校来传授传统礼仪,还特别重视选拔文职官员。但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和民族文化的差异,这种做法并没有被中原的历史体系完全接受。
西辽并不是失败的一方,也不是被人遗忘的角色,它只是在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视角下,被有意忽略了。
王凤和艾克拜尔·尼牙孜在《历史学研究》2024年第3期的206到210页,讨论了西辽时期中原文明如何在新疆地区流传。
耶律大石,辽朝宗室成员,是辽朝最后一位皇帝耶律延禧的侄子。公元1125年,金朝攻破辽朝首都,耶律大石被迫南逃。1127年,他率军西征,最终在今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境外建立的大国。耶律大石的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重要尝试。在他的领导下,西辽帝国吸纳了多种文化元素,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
西辽国为什么没被中国历史记录下来,这个问题很有趣,知了爱学专门研究了这个话题,相关内容发布在2024年11月24日。
西辽这个政权在中国的历史记录里常常被忽略,知名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关于西辽的文献资料不多,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兴趣也不大,再加上历史评价中对它的关注不够,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西辽的历史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
卡特万战役简介 - 简明版卡特万战役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斗,发生在一千多年前。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是塞尔柱突厥人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冲突。在这场战斗中,突厥军队以较少的人数战胜了拜占庭的大军,从而改变了当时中东地区的权力格局。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突厥军队的军事才能,也标志着突厥人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增强。
西辽,一个历史上的王朝,存在于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它由辽朝的后裔建立,主要统治区域在今天的中亚地区。西辽的统治者是耶律大石,他带领着辽朝的贵族和军队西迁至此,建立了这个新的王朝。西辽时期,这里的人们生活富庶,文化繁荣,与周边的多个国家保持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卡特万会战:耶律大石在中亚关键战役中的辉煌胜利 - 冷炮历史 - 2019-10-16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对伊斯兰世界取得重要胜利时,成功战胜了十万多的敌军,之后在中国西部地区保持了数百年的控制。——历史学者,2021-06-15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专业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