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借游云梦泽的机会,把楚王韩信骗来,直接绑了他押在随行的车上,韩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会被烹杀;高高飞翔的猛禽没了,优良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国破灭了,谋臣就会被杀死’。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我本来就应该被烹杀啊!
很多人把这看成刘邦屠杀的功臣的标志性事件。
但是,刘邦没杀韩信啊,只是把韩信贬为淮阴侯,还赦免了他的罪过,至于韩信后来被杀,那是吕后干的,并且史书明确记载韩信有谋反的罪证。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郁郁不得志,不甘心当一辈子淮阴侯,私下策划与陈豨一起谋反,两人相约,陈豨在外地起兵,韩信在京城起义,内外配合,夺取天下。
刘邦赦免韩信
韩信的计划是: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中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后,韩信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韩信手下有个家臣的弟弟向朝廷告发了谋反的经过,吕后与萧何商量,由萧何出面把韩信骗进宫,吕后直接在长乐宫的钟室斩杀了韩信,并诛灭了韩信的三族。
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代相陈豨都是主动起兵谋反的,谋反在前,刘邦平定在后。
梁王彭越是吕后劝杀的,淮阴侯韩信也是吕后杀的,赵王张敖是因为部将谋反受到牵连而被废除王位,燕王卢绾则是跟匈奴勾结叛逃的。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之中,只有长沙王吴臣善终。
很多人因此认为刘邦大肆屠杀功臣,这些人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也根本不会考虑西汉建立之初的政治稳定。
刘邦在楚汉战争击败项羽之后,政权的主要矛盾就变了,不再是项羽为首的敌对势力,而是异姓诸侯王。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是不得不分封的,否则根本就无法统一天下。
韩信被吕后所杀
秦始皇灭六国靠的武力和国力强大,但想要统治长久,还要靠政治手段与治理方式,秦始皇采取郡县制,不搞分封制从长久来看是正确的,但在当前的年代有些过于超前。
不是所有人都有秦始皇的眼光,事实上,秦始皇搞郡县制也只有李斯赞同,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秦始皇力排众议,坚持要搞郡县制,这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
秦始皇的眼光没有问题,手段有些欠缺,六国灭亡后,秦始皇并没有大规模清除六国王室后裔,只是把原六国贵族迁到长安居住,没有搞肉体消灭。
陈胜、吴广起义后,起兵反抗秦朝的义军中,有超过一半都是六国贵族及王族后裔,包括张良都是六国贵族之后,还有韩王韩信及韩成、齐王田荣及兄弟、魏王魏咎及魏豹、赵王赵歇、楚怀王熊心,项梁、项羽也是楚国贵族。
如果不是刘邦横空出世,秦末农民起义崛起并统一天下的肯定是楚国贵族项羽。
从秦朝统一天下到灭亡只有十几年时间,仅仅十几年,那个灭亡东方六国的强大秦帝国,就消亡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
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当下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并巩固政权,不要讲什么道德仁义,对于政治家来说,只讲政治利益。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从国土面积及实力来看,分封的几个异姓王几乎占到整个天下一半的实力。
深色为异姓诸侯王控制的地区,白色为汉朝中央政府控制区
看看这个地图,换了谁是刘邦,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刘邦当时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几乎跟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一样,完全是独立的,虽然名义上依附于汉帝国,但哪天起兵造反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战国末期,秦国与东方六国对峙地动图
仔细看这个地图,刘邦统一天下之后的局势,其实就跟秦灭六国之前几乎一模一样,当年秦国的基本盘是关中+巴蜀,刘邦也是关中+巴蜀,秦国时的对手是东方六国,刘邦分封的是7个诸侯国。
刘邦统一天下,仅仅是名义上的统一,不是实际统一,那些异姓诸侯王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名义上听从刘邦的命令,但只要汉朝中央朝廷一衰弱,这些诸侯王就是巨大的威胁。
刘邦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不会看不出来。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必须要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的地位,刘邦削藩的手段跟后世所有帝王都不一样,堪称完美,比什么推恩令要强多了。
刘邦做了什么?
什么也不做,只需要做一件事,逼反诸侯王。
燕王臧荼为什么起兵谋反?
因为有人告他谋反。
《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为燕相告燕王荼反,侯。
温疥是燕国的国相,所有诸侯国国相的人事任命由汉朝中央政府安排,至于温疥为什么要告臧荼谋反,有什么证据,不得而知。
韩信被刘邦用计擒拿,也是有人告韩信谋反,谁告的,史书没说,不知道。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韩信谋反有什么证据?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有证据,当蒯通劝韩信自立时,韩信反复考虑,犹犹豫豫的,有谋反自立之心,又担心不成功,所以才犹豫,这就是谋反。
英布起兵谋反
后来当刘邦在云梦泽召见韩信时,韩信又想起兵,史书记得清清楚楚。
《史记 淮阴侯列传》: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刘邦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曾想发兵反叛,又认为自己没有罪;想朝见刘邦,又怕被擒获。
可见韩信在反与不反之间,一直在犹豫,犹豫就是最好的证据,他想反,只是没胆。
梁王彭越的情况也类似,刘邦征讨陈豨时,召彭越带兵一起去平乱,彭越不来,让部将带兵去了,刘邦生气了,派人责备彭越,彭越的部将扈辄劝他造反,彭越不同意,后来彭越想杀手下的太仆,太仆逃到刘邦那里告彭越和扈辄谋反,刘邦赦免了彭越,后来又被吕后劝杀。
韩王韩信被刘邦迁到边境抵御匈奴,韩王信私下与匈奴议和,被刘邦责备,于是就投靠匈奴,与汉朝为敌了。
吕后派人把彭越做成肉酱送给其他的诸侯王,然后英布就开始暗中策划谋反了,后来因为中大夫贲赫与英布有矛盾,也跑到刘邦那里告英布谋反。
这些诸侯王或多或少是被人告发谋反的,诸侯王难免与部将产生矛盾,汉朝中央政府充分利用这个事件,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调查一下有没有谋反,就能把这些诸侯王逼反。
因为这些诸侯王大多本身也是有不法事件,经不起调查,还不如直接反了,诸侯王一反,就被刘邦抓住把柄除掉了,刘邦不怕诸侯王反,就怕诸侯王不反。
刘邦作为开国之君,首要任务是保证政权稳定
诸侯王都造反了,刘邦能不消灭这些异姓诸侯王吗?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看起来都是诸侯王先谋反,刘邦后平定的。
有人认为告诸侯王谋反是刘邦指使的,我认为更多是诸侯王与部将有矛盾,部将主动告发的,诸侯王本身都有些违反法律的事,心里有鬼,就主动起兵造反了。
即使真是刘邦主使的,我认为一点问题也没有,为了政权的稳定,除掉诸侯王是每个合格皇帝应该做的事,换了谁是刘邦,都会像他一样除掉这些异姓诸侯王,没有其它办法。
不要用道德来评价政治人物,刘邦杀异姓诸侯王没有问题,都是谋反在先,平定在后,已经算仁义了,勾践杀文种连理由都不要,直接赐剑逼他自杀,朱元璋杀功臣,则是靠构陷罪名,刘邦至少是被动应对。
刘邦除掉的只是异姓诸侯王,他分封的143个列侯,除了利几和淮阴侯韩信主动造反被杀后,其他的全部善终,就连刘邦最恨的人-雍齿也善终了。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专业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